“萧剑声教授三弦作品及乐器改革成果音乐会”圆满落幕。
三弦,一件曾经辉煌的乐器,一件广泛运用于中国民族音乐100多种乐种、曲种、剧种的乐器,一件中国人喜爱的乐器,它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走到了今天。为此中国音乐学院特举办“萧剑声教授三弦作品及乐器改革成果音乐会",以此形式致敬老艺术家!
音乐会精彩瞬间
开场曲:由中国音乐学院部分在校生和毕业生三弦齐奏《喜讯》。由萧剑声教授改编,以此首作品开场表示对一个时代的回顾,同时也代表此次音乐会所有人此刻的心情与美好祝愿。
一、运粮小唱:由著名三弦演奏家赵承伟老师携众青年三弦演奏家演奏。由萧剑声教授作曲,作品采用山西民间音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
二、梅华调
萧剑声教授编曲
由青年三弦演奏家商钟元演奏,“行乐”室内乐团伴奏。该曲根据梅花大鼓过板音乐素材加工而成,在保留了传统技法和风格的基础上,还赋予独特的北方说唱音乐色彩与韵味。
三、夜深沉
萧剑声教授改编
由青年三弦演奏家陈京京演奏,“行乐”室内乐团伴奏。乐曲原为一首以昆剧《思凡》一折中《风吹荷叶煞》的四句歌腔为基础,改编而成的京胡曲。乐曲刚劲优美,旋律潇洒流畅。在保留京剧腔韵的基础上,又融入了丰富的三弦演奏技巧,使作品更具新的艺术魅力。
四、椰林鼓声
萧剑声教授作曲
由青年三弦演奏家王利峰演奏,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团指挥李大威钢琴伴奏。乐曲以一首表现非洲人民生活的歌曲主题为素材,进行了丰富的器乐化艺术处理。运用三弦的演奏技巧,表现魅力非洲椰林如画,以鼓传情,人民勤劳勇敢,创造美好家园的生活情景。
五、四方:由崔权作曲,中国音乐学院三弦室内乐团演奏。该曲是作者以数字命名的系列作品中之第四部。“四方”取自佛教“卍”字吉祥含义,作者在创作时灵感来自京剧、梅花大鼓、河南版头曲及云南拉沽族小调等民间三弦音乐文化。值得一提的是该四重奏使用萧剑声教授主持设计,广宁乐器宋广宁大师制作,并通过国家鉴定的人造皮高音三弦和人造皮低音三弦及两把蟒皮大三弦来演奏,以试图表达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六、江南春:由著名三弦演奏家姜水林老师和著名琵琶演奏家韦红雨改编并演奏。此曲是一首由琵琶曲《江南三月》改编而成的三弦、琵琶二重奏,从而描绘江南春天的一派美好景色。
七、黄连苦胆味难分:京剧《杜鹃山》选段,萧剑声教授移植。由著名三弦演奏家赵承伟老师演奏,中国音乐学院华夏民族管弦乐团伴奏。用三弦演奏来模仿人声演唱,甚至能模仿出不同流派特点和锣鼓声。此曲就是在继承这一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改变而成的独奏曲。
八、刘胡兰:由著名三弦演奏家黄桂芳老师演奏,中国音乐学院华夏民族管弦乐团伴奏,萧剑声教授作曲。这是一首叙事性的三弦协奏曲,以浓郁的地方风格,丰富的演奏技巧和感人至深的音乐语言,塑造了人民英雄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壮烈人生。
九、红梅:由著名三弦演奏家赵承伟老师、谈龙建老师、刘慧老师、黄桂芳老师共同演奏。萧剑声教授作曲。该曲以歌剧《江姐》主题曲“红梅赞”为主题进行了大幅度的器乐化处理和变奏,并通过调式、调性变换,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江姐对国家,对民族炽热的爱!
此次音乐会曲目丰富、编排新颖,使其在场听众在欣赏三弦音乐传统韵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其新魅力。作为此次音乐会三弦乐器的独家赞助,广宁乐器同样会继承萧剑声教授及宋广宁大师这些老一辈人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继续为中国民乐输送更多优质的乐器。
萧剑声教授三弦艺术研讨会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的三弦已然不是街头卖艺或茶馆里唱曲的响器物件了,经过几代人努力,三弦的音乐表现力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拓展与丰富,亦雅亦俗,亦刚亦柔,既可独奏亦可重奏、合奏,既可描绘传统亦可表达现代。也正是如此,为了继续良好的探索三弦未来之路发展及萧剑声教授多年来为三弦所作出的成果研讨,特此举办该研讨会。
到场嘉宾积极发言,并讲述与萧剑声教授之间的故事及对未来三弦发展的展望。
萧剑声教授做大会最后发言,与到场众嘉宾分享讲述几十年来教育、育人、改革的过程。
广宁乐器为到场嘉宾展示萧剑声教授和宋广宁大师共同研发改革成果。
会后诸多三弦老师试弹广宁乐器三弦,并赞扬其改革后的弹奏效果。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三弦专业教师,萧剑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不仅对当代三弦艺术的整体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三弦专业今后的学术建设和艺术审美都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在与广宁乐器宋广宁大师共同研制三弦期间,两人共同克服诸多阻碍,为三弦改革作出极大的贡献。而我们作为晚辈,走在前辈为我们铺好的道路上,更应该像前辈学习,致敬。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使其发扬光大。